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-清代台灣史

  1. 晚清台灣何時開港?開港對台灣的經貿有何影響?(25%)
  2. 寺廟可視同為一地方之文化基點,試述寺廟與地方歷史研究之關係,並試舉一實例作為說明。(25%)
  3. 土著化與內地化理論的異同為何?請說明之。(25%)
  4. 清代台溫械鬥頻仍的原因為何?請討論。(25%)

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─日治時期台灣史考題

  1. 1915年台灣人成立「同化會」,到了1920年代卻提出反對同化的殖民地自治主張,推動「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,這兩者之間有無矛盾?試分析為何會有這樣的轉折?(25%)
  2. 荊子馨的著作《變成台灣人》中認為,皇民化運動是同化政策的一大轉變,總督府當局將「成為日本人」轉化成台灣人的焦慮與欲望,並由此成功地改造了台灣人的政治認同。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?試評論之。(25%)
  3. 台灣總督府對於促進台灣糖業發展採取了哪些政策?請從資金援助、原料確保、市場保護三方面說明之。(15%)並試論其對日後「米糖相剋」問題深化之關係。(10%)
  4. 1930年代日本對台殖民政策的轉換(工業化),日本國內因素與台灣內部條件各如何?試論之。(25%)

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-戰後時期台灣史

  1. 試說明戰後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制與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制在行政、立法、司法、軍事等方面權限的異同。(25%)
  2. 1950-1952年,敗退到台灣的中國民黨進行黨的改造,請問,改造後的國民黨所形成的「黨國威權體制」(Party-State Authoritarian Regime),有哪些特性?(25%)
  3. 戰後1949年陳誠來到台灣,在台灣進行一連串農地改革:試述農地改革進行各階段的內容,其結果與影響,並試論農地改革之意義。(25%)
  4. 戰後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導而取得了發展,到1980年代以作為亞洲四小龍(或「亞洲NIES」)之一而受到世界注目。台灣經濟發展中所謂「三環貿易結構」之內容為何?(10%)此種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發展,與拉丁美洲新興工業國(地區)(NICS、或NIES)相較,有何特點?(15%)試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