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-清代台灣史

  1. 十九世紀初有所謂的「海盜蔡牽之亂」,蔡牽是哪裡人?你如何詮釋這段歷史?
  2. 相對於戰後、日治時代,以及明鄭、荷蘭與西班牙時期,你能否論辯約有兩百餘年的清代臺灣史之研究,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?
  3. 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的狀況頻傳,你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?請說明之。
  4. 請說明開山撫番的背景及其歷史意義。

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─日治時期台灣史考題

  1. 下文為吳新榮於1945年4月29日的日記。請就該日記之內文中當時並非事實的部分,論述其所顯示出來之問題點,並試著舉出可能的檢視、考證或解決該問題的方式。
  2. 簡述日本領有台灣初期,日本國內對於台灣統治方針的爭論(法式與英式)。同時,從語言文化論的觀點,探討這兩種統治方針各對於被殖民者是否能學習.使用.述說殖民者語言,所採取什麼樣的態度,以及這種態度背後所具有的殖民者之觀點與意涵。
  3. 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發展台灣經濟,以糖業為首要;到了1920年代,米作生產開始增產。殖民地台灣的位置,於是從原先單一的粗糖供給地,變成糖、米兩大出口商品的供給地。隨著這種轉變,在台灣殖民經濟中,展開了「糖、米相剋」的關係:
    1. 試論「糖米相剋」的原因。
    2. 有學者認為,其本質是日本資本主義經營台灣殖民地矛盾的問題。試論之。
  4. 日治時期台灣與日本社會經濟分工的特徵,一般的說法是「農業台灣、工業日本」,你認為此說是否可以解釋日治時期台灣經濟的情況?試論之。

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-戰後時期台灣史

  1. 1970年代以後,在台灣,中小企業的問題及其作用開始引人注目。不過,中小企業的發展絕非從1970年代才開始,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:
    1. 試從歷史觀點,論述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活力泉源;
    2. 戰後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特徵為何? 試論之。
  2. 戰後台灣經濟研究,有一說是將經濟發展歸因於「威權主義開發體制」(或稱「開發獨裁」)的傾向:
    1. 請解釋何謂「威權主義開發體制」(或稱「開發獨裁」)。
    2. 你認為此說是否適合解釋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情況?試論之。
  3. 解除戒嚴在台灣政治改革的過程中的歷史意義為何?試說明之。
  4. 開羅會議對於二次戰後台灣的歷史發展有何影響?請討論之。

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題-早期台灣史

  1. 大清中國領有臺灣代之前的臺灣歷史,學界間或稱之為「早期臺灣史」、「荷西時期」、「明鄭時期」,你認為如此的時代分期法妥當否?若由你來撰寫或講授這個時代,你會用哪種時代名稱來含括清代以前的臺灣史,何故?(25分)
  2. 十七世紀初,福建連江人陳第〈東番記〉中所描述的原住民社會風俗,非常接近臺南一帶的西拉雅(Siraya)族,然其文一開頭言:「起魍港、加老灣……沙巴里、大幫坑,皆其居也。斷續千餘里,種類甚蕃……」,則又不似僅止於記載臺南原住民,此中的矛盾,你如何解釋?(25分)
  3. 何謂「地方會議(Landdag)」?(25分)
  4. 試舉一部有關西班牙人在臺期間的歷史文獻,並略微介紹其重要性。(25分)